茶文化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茶文化基本知识 茶文化基本知识有哪些

1、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并得以弘扬、传承,而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而茶文化亦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个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2、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3、认识和应用茶具 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平利的茶文化?

在陕西东南,有一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女娲故里—平利。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平利茶大致可分高山茶与低山茶两大类,高山茶中以“八仙云雾”为代表,其受气侯影响,生长期长,出芽率相对较低,因此产出的茶加上当地“五峰神泉”冲泡。在约上三五个好友,谈天说地不问俗事,舒心畅怀地享受那茶茗的鲜、纯、嫩、清、亮…… 低山茶中以“三里垭毛尖”为代表,“三里垭毛尖”因其在清代就以“贡茶”这一高贵身份享誉国内,其毛尖银毫,如绿如波。若饮之,“斗赢一水,动敌干钟,觉凉出两腋清风”。饮茶是传统、是国粹,韦应物曾诗云 “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色、香、味、形,而在于使人把心放在闲处,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一点水清纯之气。

南朝北朝茶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一是出现以茶养廉示俭两晋时代,“侈汰之害,甚于天灾”,奢侈荒淫的纵欲主义使世风日下,深为一些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于是出现了陆纳以茶为素业、桓温以茶替代酒宴、南齐世祖武皇帝以茶示简等事例。陆纳、桓温等一批政治家提倡以茶养廉、示简的本意在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这休现了当权者和有识之士的思想导向:以茶倡廉抗奢。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陆纳以茶待客的故事。东晋陆纳有廉名,任吴兴太守时,卓有声誉的卫将军谢安有一次去看他。对于这位贵客,陆纳不事铺张,只是清茶一碗,辅以鲜果招待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为叔父小气,有失面子,便擅自办了一大桌菜肴。客人走后,陆纳让人揍了侄子40 棍,边揍边说,你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还要来玷污我俭朴的家风。陆纳认为,客来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另一则故事说的是刘琨用茶解除孤闷的事。其时晋室内讧,天下大乱,北方匈奴乘虚而入。刘琨眼见丧师失地,国无宁日,心中十分苦闷,惟常以喝茶解闷消愁。当时在北方边地坚守的刘琨曾在一封给他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信中说,以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当我感到烦乱气闷之时,却常常要喝一些真正的好茶来消解,因此你可以给我买一些好茶寄来。到了公元5 世纪末期的南朝,齐国的齐武帝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用牲畜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后人对此评价说是齐武帝慧眼识茶。从周武王到齐武帝,茶先后登上大雅之堂,被奉为祭品,可见人们对茶的精神与品格,早就有了认识。二是茶开始进人宗教领域。道家修炼气功要打坐、内省,茶对清醒头脑、舒通经络有一定作用,于是出现一些饮茶可羽化成仙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在《续搜神记》、《杂录》等书中均有记载。当时人们认为饮茶可养生、长寿,还能修仙。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起。当时战乱不已,僧人倡导饮茶,也使饮茶有了佛教色彩,促进了“茶禅一味”思想的产生。三是茶开始成为文化人赞颂、吟咏的对象。魏晋时已有文人直接或间接地以诗文赞吟茗饮,如杜育的《荈赋》、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等。另外,文人名士既饮酒又喝茶,以茶助谈,开了清谈饮茶之风,出现一些文化名士饮茶的逸闻趣事。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饮已被一些皇宫显贵和文人雅士看作是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达志向的手段。虽说这一阶段还是茶文化的萌芽期,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望采纳~)

茶文化萌芽有什么突出特点?

魏晋时期,茶也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赞颂和抒情达意的对象。杜毓的《赋》、左思的《娇女诗》等从各个方面对种茶、煮茶、饮茶等茶事进行了描述。此外,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其清香雅致的特质被赋予高雅淳朴的精神力量,与儒、释、道和神、鬼、怪等联系起来,开始进入宗教领域。从茶文化发展史的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茶文化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茶风还没有普及到普通百姓中间。特点:魏晋时期,饮茶的方式逐渐进入烹煮的阶段,对烹煮的方法技巧也开始讲究起来。饮茶的形态在种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开始具有一定的仪式、礼数和规矩,人们日益自发自觉地遵守和规范起来。饮茶不是其文化功能,更多地关注于茶的物质属性和药性。

南北朝时期孕育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南北朝时期孕育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介绍如下:一是出现以茶养廉示俭的一些范例。两晋时代,“侈汰之害,甚于天灾”,奢侈荒淫的纵欲主义使世风日下,深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诟病,于是出现了陆纳以茶为素业、桓温以茶替代酒宴、南齐世祖武皇帝以茶示简等事例。陆纳、桓温等一批政治家提倡以茶养廉、示简的本意在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这体现了当权者和有识之士的共同思想导向:以茶倡廉抗奢。其中最出名的应属陆纳以茶待客的故事。东晋陆纳有廉名,任吴兴太守时,卓有声誉的卫将军谢安有一次去看他。对于这位贵客,陆纳不事铺张,只是清茶一碗,辅以鲜果招待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为叔父小气,有失面子,便擅自办了一大桌菜肴。客人走后,陆纳让人揍了侄子40棍,边揍边说,你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还要来玷污我俭朴的家风。陆纳认为,客来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另一则故事说的是刘琨用茶解除孤闷的事。西晋末年,晋室内讧,天下大乱,北方匈奴乘虚而人。刘琨眼见丧师失地,国无宁日,心中十分苦闷,惟常以喝茶解闷消愁。当时在北方边地坚守的刘琨曾在一封给他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信中说,以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当我感到烦乱气闷之时,却常常要喝一些真正的好茶来消解,因此你可以给我买一些好茶寄来。到了公元5世纪末期的南朝,齐国的齐武帝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用牲畜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后人对此评价说是齐武帝慧眼识茶。从周武王到齐武帝,茶先后登上大雅之堂,被奉为祭品,可见人们对茶的精神与品格,是逐渐得以认识的。二是茶开始进入宗教领域。道家修炼气功要打坐、内省,茶对清醒头脑、舒通经络有一定作用,于是出现一些饮茶可羽化成仙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在《续搜神记》、《杂录》等书中均有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起。当时战乱不已,僧人倡导饮茶,也使饮茶有了佛教色彩,促进了“茶禅一味”思想的产生。三是茶开始成为文化人赞颂、吟咏的对象。魏晋时已有文人直接或间接地以诗文赞吟茗饮,如杜育的《藓赋》、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等。另外,文人名士既饮酒又喝茶,以茶助谈,开了清谈饮茶之风,出现一些文化名士饮茶的逸闻趣事。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饮已被一些皇宫显贵和文人雅士看做是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达志向的手段。虽说这一阶段还是茶文化的萌芽期,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各地的的茶文化(资料)

百度下就知道

对于白茶文化,你是怎么知道它的?

我是在出去旅游的时候了解到了这种文化,因为我去到了福建,还参观到了制茶的过程。

在中国茶文化方面,你都懂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说在喝茶的用具,泡茶的水,煮茶的用具,以及煮茶的艺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同时茶的加工艺术也是非常深远的,并且在和别人喝茶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对方,不要给客人倒的太满,否则的话会洒到客人的身上。

哪位喜欢茶文化,爱喝茶的大神告诉下我,有没有其他跟《万仟堂》茶具品味类似的陶瓷茶具品牌?多谢了!!

万仟堂品牌风格属于比较个性的,很质朴,脱开品牌不看,光茶具而言,材质上不能说是陶瓷,而是陶土茶具,风格靠近日本。目前国内其实是没有能跟万仟堂风格类似又做成品牌的陶土茶具品牌的,有的话多半是在个人工作室,建议寻找日式陶土茶具。如果你要的茶具品牌不限制材质,只限制风格的话,建议看一下雅集茶具,虽然以玻璃为主打,但陶瓷茶具却也很不错,质朴、简洁。不过这个牌子是网络起家的品牌,实体貌似没有的。

智慧树知到,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见面课答案?

建议喝茶叶或者使用一些茶制品茶叶中的茶氨酸是身体天然“镇静剂,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起到兴奋神经中枢作用,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 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助于排出尿液中的过量乳酸,从而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茶益康茶含片有以下几大作用:1、适度的兴奋神经,改善精神状态,增强活力。 2、能改善注意力分散的状况,提升精力,提高效率。3、能缓解累积的疲劳损伤,适度刺激疲劳因子,提高动力。

茶文化与茶健康考试怎么考?

应与其他的考试一样,考一些基本的东西~~~~~~~~~~~

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哪个平台

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浙江大学 王岳飞4979 人已经参加第7次开课2022-09-06 至 2022-12-23进行至第15周,共16周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本课程以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为本体,诠释了茶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健康,用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茶的内涵和健康价值。课程说古论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授课学校授课老师王岳飞教授王旭烽教授姚国坤研究员虞富莲研究员孙忠焕无陈萍副教授周继红助理研究员郭昊蔚中级开课时间9月6日 10:00至12月23日 23:00课程概述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产业的璀璨明珠。本课程以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为本体,集聚校内外茶学科专业和茶文化优质资源,全面阐释茶的文化内涵和健康价值。课程涵盖茶的起源、类别、品鉴、茶俗茶礼、茶与文艺、茶文化发展史,到科学饮茶、茶叶保健功效等,说古论今、由浅入深,以茶文化与茶健康为切入口,对弘扬优秀茶文化、拓展学员的知识领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课程中融入茶艺实践、世界茶文化等内容,增强学员对中国特色茶产业的认知,从而丰富茶文化理解力和茶产业敏锐度,对立足传统文化与产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有良好推动作用。授课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我国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加深理解茶叶对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意义;学习了解茶叶起源、生物学特性、加工工艺、茶业状况、饮茶健康的相关知识,理解茶与诗歌、散文、小说、书法、绘画的关系,培养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科技素养。证书要求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预备知识 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可学习本课程。适合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及对中国茶文化、茶科技有较浓厚兴趣的成年人观看和学习。参考资料《茶文化与茶健康》 王岳飞、徐平主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7年出版《茶文化与茶健康--品茗通识》 王岳飞、周继红、徐平主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20年出版立即参加

茶文化标语

茶文化标语大全 茶文化标语大全,俗话说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人们常说茶品就好如人品,通过喝茶可以看出很多东西,下面我就来给各位分享一下茶文化标语大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都快来看看吧。 茶文化标语1 1、爱茶爱生活,有梦有精彩。 2、杯中恒品香,壶中日月长。 3、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 4、茶王出星村,茶香醉天下。 5、茶王争霸,“香约”天下。 6、茶乡茶王赛,星村邀您来。 7、茶乡茶王赛茶香海内外。 8、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 9、山青水秀扬临海,高香醇爽羊岩茶。 10、茶乡大舞台,茶王竟风采。 11、茶乡竞茶王,星村茗醉香。 12、茶乡评茶王,好茶品时尚。 13、茶香茶品,星耀星村。 14、茶缘满天下,茗香识星村。 15、茶者之王,王者之茶。 16、穿越时光,茶香依然。 17、恒·致远,品·致纯。 18、恒久品质,韵享天下。 19、恒品铁观音,杯杯暖人心。 20、恒心聚佳茗,品正格自高。 21、画里星村美,赛上茶王尊。 22、斗茶茶王赛,星村展精彩。 23、景秀武夷,茶香世界。 24、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 25、举杯邀茶王,对饮星村镇。 26、看景武夷山,品茗茶王赛。 27、魅力武夷山,激情茶博会。 28、茗茶万千,恒品领先。 29、茗香武夷,韵起星村。 30、茗星璀璨,唯有茶王。 茶文化标语2 1、爱茶爱生活,有梦有精彩。 2、杯中恒品香,壶中日月长。 3、茶聚星村,一“茗”惊人。 4、茶王出星村,茶香醉天下。 5、茶王争霸,“香约”天下。 6、茶乡茶王赛,星村邀您来。 7、茶乡茶王赛茶香海内外。 8、茶香两岸,茗扬千古。 9、茶香两岸,心约武夷。 10、茶乡大舞台,茶王竟风采。 11、茶乡竞茶王,星村茗醉香。 12、茶乡评茶王,好茶品时尚。 13、茶香茶品,星耀星村。 14、茶缘满天下,茗香识星村。 15、茶者之王,王者之茶。 16、穿越时光,茶香依然。 17、恒·致远,品·致纯。 18、恒久品质,韵享天下。 茶文化标语3 1、茶王争霸,“香约”天下。 2、杯中恒品香,壶中日月长。 3、茶聚星村,一“茗”惊人。 4、茶王出星村,茶香醉天下。 5、爱茶爱生活,有梦有精彩。 6、悠悠羊岩情,浓浓鹅黄香。 7、茶乡茶王赛茶香海内外。 8、茶香两岸,茗扬千古。 9、茶香两岸,心约武夷。 10、茶乡大舞台,茶王竟风采。 11、茶乡竞茶王,星村茗醉香。 12、茶乡评茶王,好茶品时尚。 13、茶香茶品,星耀星村。 14、茶缘满天下,茗香识星村。 15、茶者之王,王者之茶。 16、穿越时光,茶香依然。 17、恒·致远,品·致纯。 18、恒久品质,韵享天下。 19、恒品铁观音,杯杯暖人心。 20、恒心聚佳茗,品正格自高。 21、画里星村美,赛上茶王尊。 22、斗茶茶王赛,星村展精彩。 23、景秀武夷,茶香世界。

北苑贡茶在宋代大受追捧!北苑茶文化是怎么出名的?

今天,边肖为我们带来了北苑贡茶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边肖。古人说“茶是世界上最好的;北园最建。”由于北苑贡茶的精美和优良品质以及统治阶级的强烈追求,它不仅成为宋代茶业繁荣的物质标志。而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推动了宋代饮茶的时尚和文化潮流。北苑茶文化已成为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北苑茶文化的流行不仅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也受到朝廷官员的青睐。统治阶级的热爱和追求。北苑贡茶是“供他人饮用”的贡品,是自始至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皇家贡品。宋朝君主对北苑贡茶的崇拜和渴望,以及大臣、法师的言传身教,使北苑茶成为人人向往的稀世珍品。这也促使福建地方茶官不断挖空心思制作贡茶,不断送往朝廷,变得更加精致奢华。宋代文人热衷品茶。宋代茶诗中出现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北苑贡茶的作品。例如,杨仪的诗:灵雅是麻雀的舌头,春雨前在北苑。在雷哲出现之前,北苑的官员和茶农已经进山祭祀,敲锣打鼓,向大山喊话,以示茶会的隆重。这种独特的“喊山”活动也成为了北苑茶文化的一部分。北苑贡茶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贡茶,也是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显示了皇室的威望和文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北苑茶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充满贵族气息的皇家茶文化,带有浓厚的皇权至上的烙印。它的繁荣和生存有赖于统治阶级的引导和推动。朝廷大臣都“出乎意料地鞠躬”。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阶层的地位和待遇普遍比较富裕。宋朝的皇帝经常给大臣和他们的亲属送贡茶,以表达对人才的感谢和喜爱。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皇帝那里得到茶。只有与皇室关系密切的人才能得到,这也说明只有最亲近、最喜欢的官员才能受到皇帝的青睐。因此,宋代文人能接受宫廷的品茶,是非常难得和荣幸的。欧阳修非常感激和珍惜他从宋仁宗收到的小龙团茶饼。这对于他来说不是简单的茶,而是皇帝对他这些年奉献的肯定。同时,北苑的贡茶也是宋代人际交往中最珍贵、最优雅的礼物。北宋诗人王安石非常重视亲情,将皇帝赐予的龙凤茶送给弟弟,以表达弟弟对这种珍贵茶叶的喜爱。晁补之很幸运的从好友黄庭坚那里得到了一小团龙茶。作为一个粗鲁的官员,他感到内疚和兴奋。其次,北苑贡茶不仅受到统治者和大臣们的喜爱,还因其非凡的茶质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其撰文。宋代文人以茶传情。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繁荣的时代。宋代文人更注重内在塑造和道德修养。这种善于审时度势、修身养性的思维精神,往往在实事求是中备受推崇。俗话说,一个小义字,一个小义字。哪怕是一件小事,他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进而思考宇宙和人类的生活。茶叶生长在深谷森林中,性寒,有消食化滞、沁人心脾的天然特性。自古以来,它就被视为心灵宁静、精神纯洁和节俭的文化象征。它被赋予了传统的和谐、典雅、简约、质朴的审美体验。这些人文属性与内省心理和注重自我修养的方式高度一致北苑茶作为宋茶的龙头,也成为诗人喜爱的对象。他们一边品尝北苑茶,一边沉思或交谈了很长时间。通过诗歌来表达高尚的志向和人生哲学,以及理性的锻炼和自身品格的修养,可以在一杯酒里找到一个自然、淡泊、朴素的精神天堂。北苑茶也实现了从物质性到灵性的质的超越。宋代文人个性化茶。宋代文人赋予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人格化。在宋代的茶诗中,诗人将北苑茶比喻为君子,以此来颂扬他们端庄不屈的傲骨和超脱于俗的气节,从而表达他们高尚而振奋人心的气节。苏轼认为茶馆具有君子的品格,鲜、苦、苦、中和、纯。它是可敬的,可爱的,不可忽视的。就像汉朝那些口无遮拦的大臣吉安、宽饶,他们都有绅士风度,有骨气,有魅力。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北苑茶多与君子“洁而不污”的形象融为一体。然后,苏轼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把凉茶放在煎茶的对立面,比喻成反派。茶就像朝鲜的小人,有着虚假的名字,邪恶而谄媚,倔强而轻佻。即使有好品种,也像汉朝宰相张羽一样谨小慎微,缺乏骨刺精神。诗人把煎茶和凉茶比作君主和小人,赞美清官的崇高精神,谴责政治渣滓。这种鲜明的褒贬态度,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批判,也是诗人对道德品质培养的反思和鼓励。清雅的茶香与高尚旷达的人性交相辉映,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对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宋代文人赋予茶以精神。宋代文人更倾向于修身养性,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量在仕途之外寻求心灵的自然平衡和人格的完善。北苑茶充满了儒、释、道的深邃律动。喝北苑茶自然成为文人放松心情、提高思想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宋代修身与自省的融合,将北园茶从一个高端皇族提升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精神范畴。它与广阔而宁静的天地景观和超凡脱俗的修行相连。品茶是宋代文人收藏爱情、缔结契约、塑造人格的重要方式。他们在凉爽的宋剑风中啜饮,在清澈的森林和月光中泡茶。感受宇宙的理想状态,天人合一,使情感得到陶冶和重生,心境得到提炼和升华。在北苑茶的清香中,文人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反思和感悟自我,解忧解难。这既是宋文人反思人生、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他们崇尚清廉、锻造灵魂的过程。第三,文人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导致了许多娱乐活动,促进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大量繁荣的城市。这些都奠定了宋代社会风俗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内涵,尤其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和生存意识。皇室、文人、官场享受着优越奢华的生活,普罗大众也崇尚享乐。他们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追求平凡世界的轻松和快乐。社会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呈现娱乐化趋势。随着词、杂剧、木偶戏的迅速发展,各种娱乐文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北苑茶文化中独特的斗茶习俗,是这种休闲精神的典型体现。斗茶,又称“詹鸣”,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集竞技、娱乐、艺术于一体的品茶活动每年给北苑带新茶之前,北苑都要进行一次实验,比较茶叶的品质,以确定结果。你争取的茶叶质量很好。它的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斗茶比赛的公平性和激烈性。每个人都用手指看着它。成功者觉得自己是仙女,失败者无处可落。宋代的斗茶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宋人享受生活、追求艺术的一种方式。对于宋代的人们来说,斗茶不仅是一种斗茶质、斗水质、斗茶艺的游戏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艺术审美享受和精神欢聚。斗茶的做法逐渐偏离了选择贡茶的初衷,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社会文化现象。实际上是凸显了宋人艺术化、诗意化的生活。和北苑龙组一起喝茶,和朋友一起喝茶,是宋人生活中的一大乐事。宋人对生命的态度,注重个体生命的意义。在日常品茶和茶道活动中,人们可以抛开现实烦恼,获得生活乐趣,享受艺术人生。北苑茶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特色文化,而且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导致了整个宋代茶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宋代茶诗是分析北苑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最佳媒介。同时也丰富了北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意蕴。透过零散的宋代茶诗,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宋人多层次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以北苑茶为对象,反思其内心的自省和对艺术美的追求,深刻体味宋代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通过对以上三首宋代茶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从而深刻理解北苑茶文化的思想内核,体现对宋茶文化和宋文人艺术思想的深刻理解。宋代文人士大夫创作了大量关于北苑贡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许多为人们所称道的诗词。如在《林逋:“石磨轻飞吹尘,奶花煮溪春。”大量有关北苑的茶诗对北苑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人的传入也促进了北苑茶文化的内在思考和精神意蕴。

茶文化标语横幅

1、“香”约茶王赛,我争第一“茗”。 2、茶道茶艺茶王赛,有你有我有精彩。 3、茶聚武夷,心印闽台,情连天下! 4、茶乡茶韵茶王赛,品种品质品味高。 5、茶香茶韵茶王赛,星村星品星未来。 6、茶有韵,心无界;你用茶,我用心。 7、恒诚五湖会知己,品醇壶中藏小隐。 8、多喝茶,喝好茶,要喝就喝狗牯脑茶。 9、鹅黄引仙来(子),羊岩留故人。 10、沐云浴雾羊岩山,饮风汲露鹅黄茶。 11、青山绿水武夷山,精彩绝伦茶王。 12、情醉茶王神韵,相约魅力星村。 13、访水问山在武夷,以茶会友到星村。 14、狗牯脑茶,来自大自然的问候。 15、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16、名茶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17、古色古香古星村,品茶品心品天下。 18、若凭一叶竞风雅,星村茗出香天下。 19、山青水秀留羊仙,鹅黄茶香飘人间。 20、山青水秀扬临海,高香醇爽羊岩茶。 21、武夷茶和天下,王者星村争锋。 22、天下茗茶万千,恒品自然领鲜。 23、武夷冻顶传香,闽台两岸扬茗。 24、武夷星村茶王赛,有你有我更精彩。 25、武夷茗香华夏,星村茶王争霸。 26、武夷山魅力无限,茶王赛精彩有约。 27、武夷山水冠中华,星村茶叶香天下。 28、武夷山水有约,星村茶王争霸。 29、扬千年茶文化,展星村王风采。 30、一杯茶两岸情,三生缘四方客。 31、星村千“礼”挑一,茶王“茗”不虚传。 32、星村赛事誉八闽,茶乡香溢醉五洲。 33、星村胜境如画,茶王香约天下。 34、星村镇传雅韵,茶王赛聚知音。 35、一杯好茶,一份真情,一生朋友。 36、一羊一岩一千年(载),好山好水好茶香。 37、相聚武夷茶王赛,共享星村茶精彩。 38、相聚星村茶乡,感受魅力茶王。 39、相约美丽茶乡,共享魅力茶王。 40、相约魅力星村,共品茶王盛会。 41、相约中国茶乡,争做中国茶王。 42、新星村魅力无限,茶王赛精彩有约。 43、武夷星村盛情有约,茶王大赛精彩无限。 44、同品武夷茶韵,共享绿色星村。 45、挖掘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现代农业。 46、万亩好茶香飘星村镇,千家茶企挑战茶王赛。 47、万年羊岩山,一品鹅黄茶(香)。 48、武夷茶香飘两岸,山水壶中道乾坤。 49、武夷茶香飘万里,八方茶王聚星村。 50、山外有山武夷山茶中之茶星村茶。 51、赏金牌名茶,品文化底蕴,建和谐文化。 52、山水胜境,经典红袍,香飘两岸,携手台胞。 53、古有斗茶茗战,今有星村茶赛。 54、海峡两岸一脉茶缘,武夷山茗千里会友。 55、好山好水,百年贡茶,岁月留香,狗牯脑茶。 56、好山好水健康好茶,你赢我赢合作共赢。 57、好山好水武夷山,浓情浓意星村茶。 58、原汁原味原生态,茶香茶韵茶王赛。 59、中国茶王赛星村,武夷岩茶第一镇。 60、中国茶乡茶王赛,“饮”领星村茶未来。 61、中国茶乡茶王赛,有你参与更精彩。 62、中国茶乡美如画茶王大赛名天下。 63、中国茶乡品(悟)茶韵,星村诚迎天下宾。 64、中国茶乡星村镇,精彩纷呈茶王赛。 65、人文八闽海峡融情、山水武夷茶香两岸。 66、打造狗牯脑茶品牌,建设开放生态和谐遂川。 67、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味,促进富民强县。 68、品武夷风韵,赏茶乡风光,醉星村风情。 69、亲近生态大县,领略客家风情,感受名茶文化。 70、办好首届狗牯脑茶文化节,推进遂川茶叶产业发展。 71、办好文化节,擦亮金名片,展示新形象,促进大发展。 72、茶叶搭台,闽台文化手牵手;经贸唱戏,海峡两岸心连心。 73、访水问山,武夷景色秀;以茶会友,两岸一家亲。 74、武夷南麓,茗烟四起,星村设擂,茶王争霸。 75、中国武夷茶王赛,“香”约有你更精彩。 76、抓特色产业,树品牌意识,促经济发展。 77、做大茶叶产业,实现富民强县。 78、展示茶历史,繁荣茶文化,打造茶品牌,做强茶产业。 79、彰显千载武夷茶文化,打造百年星村茶王赛。 80、以茶为媒,搭两岸友谊金桥;两山对接,谱闽台经贸新曲。 81、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促进遂川又好又快发展。 82、坚持科学发展,实现进位赶超,建设美好遂川。

【饮茶文化】斗茶是什么意思?斗茶是从何而来?

  斗茶是在古代时候有钱的人家闲暇时间的一种“雅玩”,也是当时比赛茶的好坏的一种游戏。斗茶更是现在惠州传统的民间习俗之一。现在懂得斗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我在本期的饮茶文化带你来了解斗茶。   【饮茶文化】斗茶是什么意思?斗茶是从何而来?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   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间习俗,这又有东坡的诗文为证。东坡游罗浮,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中国茶文化始于何时?如何品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三、大量发展阶段……茶的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饮茶的发源时间: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三、大量发展阶段……发明饮茶的方式: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茶树的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2、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如何品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本片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的演示融于一体,既给您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同时,观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沏茶工序一、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二、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三、温杯: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四、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五、低泡: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六、分茶: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七、敬茶: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八、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九、品茶:"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传承孝廉文化手抄报 茶文化手抄报

弘扬传统茶文化手抄报图片中国茶文化手抄报图片中国茶文化手抄报图片孝廉手抄报有关孝文化的手抄报中国茶文化手抄报图片茶文化手抄报以弘扬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 中华文化手抄报传承弘扬廉洁文化手抄报潮汕家乡文化手抄报茶文化手抄报传承茶文化的手抄报图片5 传承茶文化的历史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点亮感恩之心传承孝道文化手抄报 传承家风手抄报当前位置 学识网 语文 手抄报 文化手抄报 闽南茶文化手抄报孝廉文化手抄报资料学校传承孝文化的手抄报 孝文化手抄报孝廉文化手抄报获奖作品抄报孝廉手抄报图片加文字孝廉文化手抄报简笔画孝廉文化手抄报简笔画以传承孝廉为主题手抄报 爱为主题的手抄报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传承去继承看看下面的孝亲敬老的优秀 手抄报吧

茶文化现象有哪些

你了解“茶修”的含义吗?—听茶文化专家吴冠军谈“茶修”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繁荣兴盛与茶文化的广泛普及,“茶艺”一词早已广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茶行业里一个新的词汇又日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就是“茶修”。与“茶艺”相比,大多数茶文化爱好者对“茶修”未免觉得有些陌生,甚至包括一些曾经参加过“茶修”学习班的学员,学完了一期茶修课,也没闹明白“茶修”与“茶艺”的区别,以为“茶修”只是把传统的“茶艺”换了个说法。那“茶修”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著名茶文化专家吴冠军根据多年来对“中华茶修”课题的研究,给出了答案。吴冠军认为:茶修,顾名思义,简单理解是指“藉茶修行”之意。“茶修”是介于“茶艺”与“茶道”之间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它是指以茶叶为主体媒介,以茶艺为精进乐趣,以茶德为行为规范,在茶文化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围绕以茶为主体的“技与艺”的不断精进与感悟,使修习者达到“以茶修心、以茶悟性、以茶养德、茶和天下”的精神境界与“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至高道德风尚的一种生活化修行方式。之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茶修”一词尚可算得上是一个新鲜词汇,但“茶修”行为或理念之实,我们却至少也要从唐代说起啦,也就是说“茶修”一词最多算是个新词汇,但绝对不是个新鲜的事物。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茶德”的滥觞,更是体现古人早在唐代之前便已开始注重“藉茶修行”的史证。陆羽在《茶经》中首次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的生活内容明确地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更是将“饮茶”这一生活行为方式与“精行俭德”的人格修行紧密的联结到一起,使包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中国茶文化概念至此得以完美确立。所谓“精行俭德”之人,是指那些严格约束自身修为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指精进笃行,是就行事而言,意为茶人应该严格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行事,识礼守矩而不逾轨;而“俭德”则是就立德而说,指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慎行精进而不懈怠。孔子在《易传》中亦有“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的千古警句,可见“俭德”之于一个人修为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陆羽“茶德”理念中,“饮茶”是非常有利于“精行俭德”的高尚人格打造的,那我们再看一下,人为何要养德呢,“德”之于人又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资治通鉴》中关于“才”与“德”把人分为四类,分别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才无德”,且有“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的说法。在这四类人中,“有德有才”之人是最为世人所爱戴的,他们造福社会,泽被后世,甚至成就圣贤之名,如老庄孔孟;而“有才无德”之人则是最为世人所唾弃、所憎恶的,他们多数会因才而祸国殃民,加害百姓,留下千古骂名,如希特勒、山本五十六、秦桧之流!《四库全书》之《战国策》中记载:“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可见“德”无论之于人格、事业还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再从才与德的社会属性看,“才”是无指向性的,但“德”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故又有“有才无德远不及无才无德”的说法。“德才兼备”是每位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但“才”尚易得,“德”且难就,故有才之人更需养德。谈到养德,对中华茶人来说,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以“中国茶德”为规范通过“茶修”以茶养德了,那“中国茶德”又是什么呢?1989年5月,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在上海《茶报》上首次提出了“廉、美、和、敬”的茶德说法,1991年又先后在《茶叶(1991年第三期)》和《农业考古(1991年第四期)》上以中华茶人“四字守则,四句浅释”形式刊出,对此说法进一步作了诠释,并建议全国范围内宣传此“茶德理念”,以增进当前两个文明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庄先生第一次相对正式地向国人解释茶德的含义。之后,庄老提议的中华茶人四字守则“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被学界确立为“中国茶德”。关于中国茶德的四句浅释分别是“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真康乐: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诚处世: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了解了“中国茶德”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位茶文化爱好者或是专业茶人,能使自己的修为升华到符合“中国茶德”所罗列的四字守则,绝不是一日之功,这一“以茶养身心、以茶悟心性、以茶立德行”的习茶过程必将成为我们毕生的修行主题。那怎样开启我们的“茶德”修行之路呢?当然不是简单的每天泡一杯茶来喝或是学习一两道茶艺流程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专业的茶文化修习过程。在这一漫长的修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专业学习,了解正统的中华传统茶文化,而不能人云亦云的被伪茶文化所误导,做到真正认知茶的本真,这是开展“茶修”的首要条件。当我们具备了“茶修”的基本条件,然后才能在习茶精进的过程中,我们让身体汲取茶的营养,让心灵感悟茶的内涵;我们不仅要对悠久的中华传统茶文化发展史有所了解,还要学习专业的茶叶基本知识、茶叶生化知识、茶叶加工审评学、茶席美学及茶艺美学等茶文化综合知识,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在一次次识茶、事茶中修养身心,在一道道行茶、品茶中感悟人性,在日积月累的习茶技艺精进中修行“廉美和敬”这一至高无上的茶人之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茶修过程是一个茶艺精进和品德修炼的综合过程。当然这里所说的茶艺不是狭义上的茶叶冲泡,而是指涵盖了“植茶、制茶、泡茶、品茶”四大环节和“技术、艺术”双重范畴含义的广义的中华茶艺;这里的品德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单一品德,而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茶人应具备的“廉美和敬”之德。故吴冠军认为:茶修的简单释义可以理解为爱茶之人“藉茶修行”之意;“藉茶艺修习、精进、感悟之行,达茶人修心、悟性、养德之效”是中华茶修的基本理念;“以茶养身体、以茶悟心性、以茶立德行”是中华茶修的修行主题。中华茶修:是一场识茶事茶的活动,是一个茶艺精进的过程,是一处修心养性的道场,更是中华茶人一生立德悟道的修行!

“想通过摄影来传承弘扬茶文化”触动别人呢?

通过摄影来传承弘扬茶文化,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展现茶文化的魅力。首先,可以通过拍摄茶园、茶叶、茶器等物品来展现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其次,可以通过拍摄茶艺表演、茶道活动等场景来传达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此外,通过拍摄茶人的生活和工作,展现茶人的态度和品质,也是传承茶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和氛围的把握,让观者感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和魅力。同时,配以适当的文字和音乐,能够让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被茶文化所感染和吸引。通过摄影来传承弘扬茶文化,是一种新颖的方式,也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潮汕人到底有多爱喝功夫茶?这背后有什么茶文化吗?

潮汕工夫茶,世上尚浪险!!!

武夷山市武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武夷山市武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是2013-05-30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武夷山市迎宾路1号(电信大楼4楼)。武夷山市武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782068794505P,企业法人郑倩倩,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武夷山市武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旅游景区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游览服务,旅游、酒店和演艺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园林绿化、设计及施工,旅游商品开发,影视道具、舞台服饰出租,养老产业投资,房屋租赁,房屋修缮,物业管理,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国内版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办公用品、家具、电子产品的销售;文艺创作;工艺美术品设计、包装、装璜设计服务;动漫设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广告;会议及展览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与研究;数据加工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福建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71552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35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武夷山市武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天门茶文化的发展方法?

  天门茶文化发展有很大的趋势,那么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精心打造陆羽故园,使之成为4A级旅游景区。一是抓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按4A级景区建设标准,将以陆羽故园为中心的景区建设成“中国茶文化旅游中心”。同时,加快陆羽故园内茶经楼的文化内涵设计装修、湖心岛精致茶吧和“百茶园”及周边竟陵唐街、文化综合体“印象西江”等景点专案的基础建设,使之尽快与陆羽故园融为一体,组合打造4A级旅游景区。二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要按4A级景区建设标准来完善以陆羽故园为核心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要抓紧将园内景点的游览线路、导游讲词、游客服务中心及各种引导标识、标牌,景区宣传资讯资料等进行合理设计和配置,让游客在游览中看得明白,玩得开心。三是开展4A级景区的建立工作。建议由市园林局作为建立主体,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具体指导,将以陆羽故园为核心包括周边延伸的景点整合成“中国茶文化旅游中心”,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进行打造、申报、建立。   2、加快建设配套景点,拓展旅游线路。在将竟陵城区定位为“中国茶文化旅游中心”的同时,要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加快配套景点的建设,如:陆子读书处、东冈草堂等。要将以陆羽故园为核心的景点建设与其他规划和在建的旅游景点以及茶产业种植区进行整合,形成以陆羽茶文化为内涵,以各类文化、旅游、体育、科技、休闲、茶种植园等景点专案为载体,以竟陵城区为中心,以相关乡镇为延伸点的茶文化旅游区和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增强旅游吸引力,拉动我市茶产业及旅游要素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拓展旅游线路,开辟“陆羽茶文化”旅游长、短线。短线:以“陆羽故园”为中心,东连干驿“东冈草堂”,西北连“火门山”“邹夫子学堂”、陆羽泉,并与茶基地建设结合,建设“茶文化观光体验茶园”,形成茶圣故里一日游线路。长线:把陆羽第一故乡和陆羽第二故乡***湖州***连线起来。带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和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   3、全面招商引资,壮大茶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市委、市 *** 要动员全市上下大力开展茶文化招商引资。对进入天门的茶企、茶商、茶农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介入,积极培育和扶持从事茶文化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茶叶深加工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主体的壮大来推动我市茶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兴旺。   4、进一步营造茶文化氛围。一是加强对陆羽茶文化的宣传。要不断加大邀请中央和省级媒体宣传陆羽茶文化的力度,继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天门日报、天门电视台、天门电台等市级重要媒体要定期宣传陆羽茶文化。要将《陆羽研究集刊》办成公开出版刊物,编缉出版一系列茶文化刊物,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宣传。要进一步打磨提升天门花鼓戏《茶缘》的艺术水平,进行交流演出,扩大影响。要拍摄《茶圣陆羽》影视片,通过各种媒介来宣传陆羽、宣传天门。二是开展常态化的茶文化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全民饮茶日”活动,使全民饮茶活动常态化,同时,加强市内茶文化研究团体、茶行业团体对外交流、互动,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为茶文化旅游、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三是将茶文化上升到省级战略。陆羽不仅是天门的,而且是湖北的,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呼吁,赢得省委省 *** 对天门发展茶文化产业的扶持,将天门陆羽茶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省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天门茶文化的发展底蕴   天门是茶圣陆羽诞生地和《茶经》孕育地,也是《茶经》传播海内外的始发地,陆羽所倡导的茶文化,为一代又一代天门儿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天门发展茶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连续多年开展茶文化知识“进机关、进乡镇、进社群、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活动,使得“茶”已成为天门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新建的“陆羽茶文化产业园”占地约1500亩,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天门市正依托“陆羽国际集团”等茶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天门“中国茶文化之城”专案建设。   2015中国***天门***茶圣节的成功举办,为天门加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展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创造了宝贵机会,必将促进天门茶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有效提升天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茶文化与茶具的目录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茶的起源第二节 茶的发展第二章 茶具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茶具的起源第二节 茶具的发展第三章 茶具的种类及选配第一节 茶具的种类第二节 茶具的选配第四章 紫砂茶具第一节 紫砂陶艺第二节 紫砂陶的特性第三节 紫砂茶具的渊源与发展第四节 紫砂壶第五节 紫砂壶的鉴赏与鉴定第六节 紫砂茶壶的选择和使用第七节 紫砂茶壶的整修与保养第五章 茶具配置第一节 主茶具第二节 辅助茶具第三节 煮、贮水茶具第六章 历代名家名壶第七章 茶具精品鉴赏第八章 茶的冲泡技术与品茶环境第一节 茶的泡茶技术第二节 品饮茶的环境第九章 中华茶俗第一节 古今茶道第二节 各民族饮茶习俗第十章 茶与文化第一节 茶与诗词第二节 茶与戏曲第三节 茶联第四节 茶与歌舞第五节 茶回文第六节 名人茶趣第七节 茶馆第十一章 传说与典故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茶在何时成为贡品?

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然说吃茶而不说喝茶,因为在早先时候,茶的确是用来吃的。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茶文化好像有些高深,不用担心,小罐茶让你真正体会到茶文化,大家都知道,小罐茶在云南昆明举办了一场看见茶文化的书展活动,书展的意图就是让大家看得见,也摸得着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的古典文化,那古人是怎么区分哪些茶能喝的?

其实这个跟神农尝百草的过程差不多,基本上所有可以吃的,能吃的都出现在我们的食谱当中了,所谓的野味基本都是我们不能涉猎的领域。

古人喝茶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古代茶文化还有这些讲究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从神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古代茶一直都是中华的一张响亮名片,人们喜好喝茶的习惯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实际上中国不仅有茶,还有着非常深厚的茶文化,并不是种茶、饮茶就代表拥有了茶文化,还必须要有文化内涵方面的建树。陆羽所著的《茶经》就足以证明,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把茶视作一种道德规范,来了客人敬茶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此后也是慢慢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不过古人喝茶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么?现代人喝茶基本上都是泡茶,相对来说会比较方便,只要准备好开水和茶叶就随时随地都能饮用。但古人喝茶的花样就比较多了,而且不同朝代的人们饮茶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有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 粥茶法从西汉开始流行,当时人们煮茶还会加上很多配料,例如把茶叶还有葱、姜、枣、橘皮等一起煮制,期间将浮沫乘出,煮开后就能饮用了。其实这种做法就和古人煮汤一样,加上各种香料味道会更加浓郁,但茶原本的味道应该会被覆盖不少。但也有人不太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完全破坏了茶的本质,让配料成了主角,茶却成了配角,据说茶圣陆羽就吐槽过粥茶法,但在广大民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末茶法据说是在陆羽的提倡下,慢慢流行起来的一种饮茶方式。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盛行,而且茶在民间已经比较常见,家家户户都能买到制作好的茶饼。因为陆羽不喜欢在茶里放入各种配料,觉得粥茶法太粗糙,所以就发明了一种将茶碾成粉末,然后用开水泡制的方式饮用。这样就保留了茶最原始的味道,制作过程也更纯粹、精细一些,此后末茶法在陆羽的带动下逐渐成为主流的喝茶方式。 散茶法则是在元朝后期,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代替了精细的末茶。明朝已经很少制作茶饼了,从而替换成了散茶,散茶基本上就和我们今天买到的茶叶相同,采摘以后直接晒干,不用添加任何配料,直接泡水。而且此后人们饮茶的工具也化繁为简,很多精致的茶具都被替代成了茶壶,在民间来说会更接地气一些。 其实饮茶方式的变化,也证明了当时人们生活节奏上的变化。可能现代人已经没有这个耐心和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茶了,而是怎么方便快捷就怎么来。所以现代人和古人饮茶的方式会很不同,好在古代各种制茶的方法也都一并保存了下来,可以供我们自己选择。对于那些痴迷茶的爱好者,肯定还是会和古人一样,抽出时间准备好茶具,细细品味每杯茶的香气还有味道。

古人为何如此喜爱喝茶,茶文化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茶文化鼎盛时期是在唐宋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不论是茶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发展的特别好。

茶文化酒文化可以兼容的理由?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陆羽的《茶经》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讲究一种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有一些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茶诗,【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酒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酒的发明者杜康,以他名字命名的杜康酒是中国酒宗,以他的出生地命名的地方为杜康村,可见酒文化的影响力。古代人也以酒文化创作了许多佳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最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桢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总之,茶文化,酒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于生活上的追求,注重礼仪的培养,也是社交场合、生意场上的需要。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待客场合下进行,渐渐的发展成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导游知识地方文化:澳门茶文化与茶叶经营发展

在澳门茶之饮用和茶文化之推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茶叶经营发展是茶文化传播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1517年,当时的葡萄牙海员在澳门购买茶叶自用和送礼。   1606年,荷兰商人从澳门大量购买茶叶、茶具运去欧洲发售。18世纪嗜茶的葡萄牙公主下嫁英国国王后,饮茶的风气也带至英国。此期间,澳门成为中国茶叶外销的主要港口,茶叶经营进入了繁盛期,同时也是茶文化传播的好时机。   香港开埠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因素,澳门的转口地位逐年下降,茶叶的经营进入衰退期,茶文化的传播也受到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经销网络,澳门的茶叶经营走上了正轨,茶叶来源丰富,为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20年来,澳门社会安定,经济蓬勃发展,茶叶又经现代医学鉴证对人体健康有莫大的裨益,于是茶的普及饮用进入了新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已任的、由社会各阶层爱好茶的人士组成的澳门茶艺协会便应运而生了。(以下简称“茶会”)   茶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于活动。茶会经常应各社团的要求举办各类茶艺班:儿童茶艺班、儿童无我茶会、教育司成人茶艺班和茶制点心班,等等。在社会上,茶会还与有关社团联合举办慈善、公益、敬老、爱幼及联欢活动等。荷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澳门第一届荷花节由市政局主办、茶会主持具体活动,别具一格的冲泡荷花茶、品尝莲制品点心等内容很受市民的欢迎。因此,这种以荷花为主题的活动已经连续了5年。又如,茶会主持的中秋园游会,除供应名茶月饼外,还举办茶的讲座、茶文化问答有奖游戏,特别是前年12月25日,在澳门举办的安溪铁观音茶王赛,取得了圆满成世。茶会积极协办这次活动,请了460位嘉宾品尝评分,结合评茶师品评甄选,两者评判相一致,评出了铁观音、毛蟹、本山名茶的金、银、铜奖,这个结果公报后,在当地掀起了一个饮用铁观音茶的热潮。事实一再证明:茶会是一个有活力的社团。它开展弘扬茶文化的活动是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的。这对茶叶经营与茶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藏族的茶文化]藏族喝茶礼节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 不能一顿不喝”。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 色,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 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 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 。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 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 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 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 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 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 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 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据《汉藏史集》记 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 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 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 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 时期。 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 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 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 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 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 为滋味,而嗜酒及茶”。元、明时期,盛行茶马交易,并于公元1372年明廷设置 “茶马司”。清初“茶马互市”制度建立,从此,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 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入民间,并形 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煮茶也有讲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叶的大茶和砖茶,安多藏区多饮大茶,对产自湖南益阳的砖 茶也受欢迎。砖茶为长方体,重量不等,有的达两公斤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宜长 途运输,便于携带。验其优劣时,看其表面的粗细和薄厚坚硬程度,细而硬则为 优质;其次看中间闪烁金色蕾花之多少。 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小火慢熬。茶水呈深 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茶无盐,水一般”,所以绝大部分藏区喝茶时要 加入适量盐。此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有几种别致的煮法,第一种,煮茶 时还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此茶治伤风头痛,味道鲜美可口。第二 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第三种是奶茶,将鲜奶加入已煮好的茶 汁中加热即可,其茶味鲜中带甜,可补充人体之营养。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 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还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 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高原地区 有了最佳饮品。它那诱人的香味,入口滑润的感觉,不但藏族喜爱,也使许多喝 过的人赞不绝口。      饮茶的乐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饮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面,少量曲拉 (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够时把碗底的炒面与茶水搅成糊吃 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对大多数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 是在中午,午餐后饮几碗茶,消食解腻、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坐 在一起,边喝边谈,直到尽兴。 闲时家人一起喝;来客时,给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块酥油,以示尊重和欢迎; 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从早到晚地喝茶、闲谈、诵“六字真言”。 每逢春种秋收,农民们用三块石头垒起灶,架锅煮茶喝,驱乏解困;牧民在草原 上熬茶,茶香伴着花香,另有一番情调;适逢各类节日,人们出游于野外,祭祀 神灵、祈求平安,一连数日,载歌载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 朵;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 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体饮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后, 这由寺院统一烧。如遇祈祷法会、跳神期间,供茶次数不定。平时在学习、诵经 、辨经、静修时也不断饮茶,以解舌燥、驱倦意、头脑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也讲礼节      藏民族本来就重礼节、讲友谊,饮茶时同样讲究长幼、主客之序。斟满茶先敬父 母长辈,茶碗要洁净,不能有缺口、裂纹或旧碗,以双手敬,用双手接。喝过茶 后要及时斟满、斟茶时要右手提壶,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溅出碗外,更不能 发出“当当啷啷”的响声。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时要请僧人来念经或做法事,僧 人的茶具是专门为其购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也说明,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 之一,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适逢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不可缺茶;客人进屋,杯里斟的是茶;订婚时带上茶, 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有些地区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门首先要进厨房熬茶,请 父母亲友们品饮;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所以,藏族在认为“有茶就是幸 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茶碗有别      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 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 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依古老 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黄色为底,绘有龙凤 、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 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 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 、携带方便,散热慢等,很受欢迎。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汉藏史集》中将茶按生长环境,施肥种类等差异分为 16种,而且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作了翔实的考证。其中对茶 之作用有如下记载: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去胆热、平寒热、 去痴愚、解毒……甚至对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种被称为“扎那扎都”的茶“ 饮之使人得胃病和风病”。从科学的角度讲,茶里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 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是非常有好处的。过去藏民族大多饮食为牛羊肉和糌粑 ,喝茶有助于消化维持酸碱平衡,弥补了饮食中存在的缺陷。

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中国国内影响深远,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下面就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进行阐述。一、对外传播1.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最早的对外传播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中国茶叶首次传到了日本。宋朝时期,茶叶继续向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传播。元朝时期,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明清时期,茶叶则逐渐传到了欧洲和美洲等西方国家。2.现代的对外传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中国茶叶出口量已经居世界第一。除了传统的茶叶出口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茶文化元素,比如茶文化、茶仪、茶具等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二、影响1.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增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中国茶文化中的礼仪、精神等方面,也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可。2.增加中国茶叶出口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促进了中国茶叶的出口。目前,中国茶叶已经走向世界,并逐渐走向高端市场,比如英国的“红茶”,日本的“绿茶”,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普洱茶”等等。3.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茶文化也逐渐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在日本,茶道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体系,而在中国,茶文化也正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比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等。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时期。中国茶叶在隋唐时期开始流传到中亚、西亚和印度等国家,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同时,随着佛教的传播,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在明清时期,中国的茶文化逐渐成熟,并且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中国茶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品种之一,而茶道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例如,日本茶道中的茶道具大多源自中国,而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口感醇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中国茶文化也成为了国际茶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中国的茶道和茶艺,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信阳茶文化节的演讲稿,谁有啊?

信阳茶文化为主的演讲稿

世界各国饮茶茶文化

世界各国饮茶茶文化   导语: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璀璨于东方,成为东方文明的主要象征。铁观音被发现于古老茶乡安溪,本身就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几百年来,安溪铁观音秉承天、地、人、种四者有机融合,体现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融。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支奇葩,其独具的观音铁韵,清香雅韵,独领风骚于茶叶界。茶叶岁是我国的国饮,但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走出了国门,并为西方人所爱。   美国茶文化   美国不产茶叶,美国人喝的茶全靠进口。美国人一般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所以美国茶往往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要么就是罐装、瓶装的茶水,许多美国人甚至对茶叶的外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大清楚。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在美国,大多数人爱饮冰茶不爱饮热茶,美国人饮用冰茶为世界之最,由于冰茶不含二氧化碳、不含热量、刺激性小、味道爽口,老少皆宜,所以冰茶在美国已十分受消费者的欢迎,流行得很快。美国的冰茶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既有红茶,也有绿茶,还有中国乌龙茶;既有加糖的,也有无糖的;既有加果味香料的,也有纯粹是茶味的。总之,它可以满足各种人的口味,任君挑选,做成带有一丝酒香味的混合冰茶,特受一些成年人的欢迎。   俄罗斯茶文化在西方,最早从中国传入茶叶的是俄罗斯,从中国经过蒙古草原到俄罗斯,曾有一条“茶叶之路”。俄罗斯人发明了煮茶的“茶炊”,类似一个小锅炉,一般用铜制,中间生炭火,上面有一个煮茶的茶壶,下面有一个龙头,煮好的浓茶用龙头中的水冲稀,加糖和柠檬汁饮用,即柠檬茶。随时可以提供热茶水,是寒冷的俄罗斯气候下,家庭必备的设施。现在一般用电加热,也有用不锈钢制造的"。由于非常普及,所以可以设计制造成各种装饰花样,是俄罗斯家庭比较显眼的家具。   俄罗斯简介   “俄罗斯”这个称呼是中国人透俄罗斯全境图过较早接触俄罗斯人的蒙古人学来的。在蒙古语中很少有以辅音R开头的,而蒙古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都要加上相应的元音O。因此“罗斯”在蒙古语便译为OROS,第一个音节为O。这也是中国元朝史籍中称为“斡罗斯”或“鄂罗斯”的原因。到了明朝,中俄联系中断,直到明末中俄才有直接接触,那时候中汉人便直译为“罗刹”。   罗刹国这一称呼直到清初仍存在,比如康熙帝下令编纂的中俄交涉史料就定名为《平定罗刹方略》。但清朝的统治民族是满洲族,受蒙古族影响较深,故采取源于蒙古语的间接音译,在康熙以后统一称为“俄罗斯”,简称“俄国”,并沿用至今。在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中,日本受蒙古族或满族影响较小,故将其直译为“露西亚”(日语中r读音相当于l,所以俄罗斯的英文名用日语发音就叫做露西亚,与明朝的罗刹无关),简称“露国”。   朝鲜虽然在1860年代以后与俄国有直接接触,但由于是中国的属国,便采用了间接音译——俄罗斯(糅)。后来由于朝鲜脱离中国独立以及被日本殖民,加上民族主义的抬头,便废弃了俄罗斯的中式叫法,直接音译为“”(罗马字:leosia)。越南并未与俄罗斯有直接交往,因此从中国称其为“俄罗斯”(NgaLaT),简称俄国(Nga)。所以现在世界上“俄罗斯”的叫法只存在于中国人、蒙古人和越南人中。   16世纪,中国饮茶法开始传入东欧各国及俄罗斯,到17世纪后期,饮茶之风普及到了各个阶层。19世纪,东欧各国及俄罗斯也渐渐形成本国特色的茶俗、茶礼和茶会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一些茶文化。   著名作家普希金就曾记叙了俄国“乡间茶会”的情形,还有很多俄国作家记载了贵族的茶仪。从记载上看,俄罗斯的上流饮茶是很考究的,他们拥有很精致的茶具,茶炊是一种叫着“沙玛瓦特”的精致银制品,茶碟也很别致,俄罗斯的人的习惯是把茶倒入别致的茶碟再饮用,还有很多漂亮的玻璃杯,并且很多人家尤其喜欢我们中国的陶瓷茶具。茶具的式样和我们的茶壶相仿,花色亦为中国传统画中的花草树木、人物,但是它的壶身颇有欧洲特色,高身、瘦颈,这就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俄罗斯人民向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茶礼并没有普希金笔下“乡间茶会”那样来得悠闲自得,而是非常拘谨,其中包含了很多浮华做作的礼仪。不过这对于俄罗斯茶文化的发展并非坏事,因为他们学习了欧洲贵族们的派头和中国的传统的茶礼茶俗,使得茶文化在俄罗斯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的人们酷爱饮茶,格鲁吉亚南部还是俄罗斯著名的茶区之一,格鲁吉亚的饮茶方式为清饮,类似于中国云南的烤茶,烤茶的泡法就是用金属壶开火烤至100摄氏度以上,然后按每杯水一匙半左右的用量将茶叶先投放炙热的壶底,随后倒温开水冲泡几分钟,一壶香茶便冲好了。这种泡法要求色、香、味俱全,不但要看着红艳可爱,而且在烹调时闻得幽香,还要在到水冲茶时发出噼啪的爆响。所以,要求在炙壶的火候,操作的方法上都十分精巧熟练方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在俄罗斯亚洲地区一些民族中很流行。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欧国家的茶文化,东欧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指的是包括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外,还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保加利亚等国。东欧国家的人们饮茶方式则分为西方式、民族式和清饮。西方式,把茶用沸水冲泡或加入糖、牛奶或柠檬烹煮。民族式饮的是砖茶,它类似中国少数民族饮用砖茶风俗。烹煮时,先将砖茶打碎,投入壶中加热煮沸,再兑入牛奶、香料、盐、糖等作料,旋即续煮,重新煮沸,待茶香中溢,即滤去茶渣,入杯饮用。另有一种清饮法,介于西方式和民族式之间,多用茶壶冲泡,少数也有酌情加糖后再饮的。 ;

茶文化电子板报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饮茶始于中国。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电子板报的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电子板报的内容   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艺。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的内容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   一芽为莲蕊u2019u2019,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u2019u2019。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坏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入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这本书去,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笔者此论并不为过。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括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经济。文人饮茶,吟诗、作画;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茶的故事、传说也应运而出。于是茶又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出现茶文学、茶艺术。随着各种茶肆、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而在各种茶仪、茶礼中,又与礼制,甚至政治相联系。茶,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待饮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茶文化的基本概况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点茶文化上,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唐宋时期禅寺中既有茶礼,也有汤礼,合起来称作“茶汤礼”。宋代之前,无论社会上还是宗门内,普遍使用煎茶法。宋代则流行点茶法。唐代百丈怀海禅师首制“百丈清规”,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煎茶法纳入禅门礼仪。到了宋代,又与点茶法相结合,出现了“煎点”二字。煎点,不仅是唐代煎茶法和宋代点茶法的合称,也指禅寺中煎汤和点茶的具体礼仪。是宋代“客至点茶,欲去煎汤”待客俗礼的宗门化,也是宋代茶汤煎点礼仪形成的社会基础。宋代不仅文人雅士热中煎茶、点茶,甚至连帝王贵胄也参与其中,这乃是宋代茶文化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禅门诸多《清规》中提到的“茶药”,即禅门常说的药石,其实是晚食的隐语,俗称点心。此外,茶榜和茶状,以及茶鼓、茶板、茶盏、茶橐子、茶筅、汤瓶等,在禅门茶礼中都有专门的意义

茶文化解说:白茶产地在哪里?

饮茶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种类,而在茶叶的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种类。我印象中最为喜爱的就是正山小种,而白茶又如何呢?产地在哪里? 那么,本期白茶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还想了解》》白茶是什么茶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有一颗璀璨明珠,它是茶中的特殊珍品,满披白毫,如银似雪,它的名字叫白茶。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新工艺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原中国茶业公司福州分公司和福鼎有关茶厂为适应港澳市场的需要,于1968年研制的新产品,现已远销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 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 白茶是茶中的珍品,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有着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白茶属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

茶文化解说:白茶产地在哪里?

  饮茶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种类,而在茶叶的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种类。我印象中最为喜爱的就是正山小种,而白茶又如何呢?产地在哪里?还想了解》》 白茶是什么茶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有一颗璀璨明珠,它是茶中的特殊珍品,满披白毫,如银似雪,它的名字叫白茶。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新工艺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原中国茶业公司福州分公司和福鼎有关茶厂为适应港澳市场的需要,于1968年研制的新产品,现已远销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   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   白茶是茶中的珍品,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有着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白茶属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

最具代表性的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悠久的茶历史。作为最早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不止有着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历史优势,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茶技艺。通过这些技艺能让泡出的茶更加清香。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着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您可能还喜欢:   芒康弦子舞——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的彩调   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潮州音乐   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据说茶被黄帝无意间发明的,距今已有5000的历史了,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茶文化不断被注入新的生命。自三国以来已有了很大文人墨客用诗记录了他们对茶的喜爱之情,茶特有的清香萦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身旁。当今这个世界,饮料横行,但茶依然处在无可替代的位置。但是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茶,而且将茶视为垃圾,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啊。因此我进行了这次研究性学习,研究中国的茶文化,使中国的年轻人知道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史中我体会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从中国小小的茶文化我体会了中国文化的博大,身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管道了无限自豪,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 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中国茶之为饮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其起源地点有云南说、贵州说、川西说、鄂西说、湖南说等等。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西南地区说,此说看似不甚具体,但笔者认为更符合山茶科植物共有的生物圈的科学实际,植物的生长没有省界,只有地域性。关于茶起源之时间,有上古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乃至魏晋诸说。茶叶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和茶叶专著作者如《茶叶通史》多采用陆羽《茶经》所说。《茶经·六之饮》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在《茶经·七之事》中叙述历代茶事时,陆羽再一次谈到与茶起源有关的人物事件:“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这便是茶起源于上古说、西周说所依的根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说茶作为饮料开始于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此说出自《神农本草经》之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但学者多以为《神农本草经》系秦汉时人伪托“神农”之名而作,带有很重的传说色彩,以此说茶起源于古时代神农氏令人难以足信。茶起源于西周说是我国茶学界大多公认的一种观点,常见于各种茶叶著作。其主要根据上晋·常琚撰《华阳国志·巴志》中的一段有关古代巴国历史和物产纳贡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以此证明在西周初期巴国便将茶叶作为贡品纳贡之,周武王伐约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66年,由此得出结论:“在我国确切记载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1)春秋时齐相晏婴饮茶之事,出自《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分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有学者视“茗菜”为茶。茶源于春秋说所据的另外文字记载,是《周礼·地官·掌菜》和《诗经》中“采荼”,茶学界一般视古文献中之“荼”为“茶”,实际上都是沿袭了陆羽《茶经》的说法。《茶经·一之源》:“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从木,当作‘"……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尔雅·木篇》:“木贾,苦荼。”郭璞《尔雅》曰:“树小似栀子,冬出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对《茶经》中所引用的古文献资料涉及我国春秋以前之茶事,一千多年来少见有异议。

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有什么特色?

土家人最高贵的茶礼则是“施茶”,即在稻场边放上一缸茶水,放上杯子或碗,让过路人随意取用。土家人信奉“积德有德在”,认为“施得三年茶,不生娃也生娃”。因而这种施茶习俗一直保留至今。透过土家茶文化,让我们看到的是土家人的精神世界,看到的是土家人的博爱精神。博爱乃人间大爱。爱亲人,爱朋友,爱人类,这不过是一种“小我”而已,而爱天地间的一切才叫博爱。这种博爱便叫天地精神。天地精神即为孕育万物不为己有,永远只有给予而没有获取。博爱精神,天地精神,才是人类真正的出路。

有没有讲茶文化的书籍

1.《茶经》《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2.《煎茶水记》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和老外如何聊茶文化

  China, the Homeland of Tea  Chinese Tea: Detailed guide 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Chinese Food: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food and Chinese drink.  Of the three major beverages of the world-- tea, coffee and cocoa-- tea is consumed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China is the homeland of tea. It is believed that China has tea-shrubs as early as five to six thousand years ago, and human cultivation of teaplants dates back two thousand years. Tea from China, along with her silk and porcelain, began to be known the world ove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has since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hinese export. At present more than fort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grow tea with Asian countries producing 90% of the world"s total output. All tea trees in other countries have their origi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China. The word for tea leaves or tea as a drink in many countries are derivatives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cha." The Russians call it "cha"i", which sounds like "chaye" (tea leaves) as it is pronounced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English word "tea" sounds similar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its counterpart in Xiamen (Amoy). The Japanese character for tea is written exactly the same as it is in Chinese, though pronounced with a slight difference. The habit of tea drinking spread to Japan in the 6th century, but it was not introduced to Europe and America till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Now the number of tea drinkers in the world is legion and is still on the increase.  The Categories of Tea  Chinese tea may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by which it is processed.  1) Green tea: Green tea is the variety which keeps the original colour of the tea leaves without fermentation during processing. This category consists mainly of Longjing tea of Zhejiang Province, Maofeng of Huangshan Mountain in Anhui Province and Biluochun produced in Jiangsu.  2) Black tea: Black tea, known as "red tea" (hong cha) in China, is the category which is fermented before baking; it is a later variety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green tea. The best brands of black tea are Qihong of Anhui , Dianhong of Yunnan, Suhong of Jiangsu, Chuanhong of Sichuan and Huhong of Hunan.  3) Wulong tea: This represents a variety half way between the green and the black teas, being made after partial fermentation. It is a specialty from the provinces on China"s southeast coast: Fujian, Guangdong and Taiwan.  4) Compressed tea: This is the kind of tea which is compressed and hardened into a certain shape. It is good for transport and storage and is mainly supplied to the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country. As compressed tea is black in colour in its commercial form, so it is also known in China as "black tea". Most of the compressed tea is in the form of bricks; it is, therefore, generally called "brick tea", though it is sometimes also in the form of cakes and bowls. It is mainly produced in Hubei, Hunan,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5) Scented tea: This kind of tea is made by mixing fragrant flowers in the tea leaves in the course of processing. The flowers commonly used for this purpose are jasmine and magnolia among others. Jasmine tea is a well-known favourite with the northerners of China and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foreigners.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Arts, Chinese Tea, Chinese Food, Chinese Kungfu... Guide.  Tea Production  A new tea-plant must grow for five years before its leaves can be picked and, at 30 years of age, it will be too old to be productive. The trunk of the old plant must then be cut off to force new stems to grow out of the roots in the coming year. By repeated rehabilitation in this way, a plant may serve for about l00 years .  For the fertilization of tea gardens, soya-bean cakes or other varieties of organic manure are generally used, and seldom chemical fertilizers. When pests are discovered, the affected plants will be removed to prevent their spread, and also to avoid the use of pesticides.  The season of tea-picking depends on local climate and varies from area to area. On the shores of West Lake in Hangzhou, where the famous green tea Longjing (Dragon Well) comes from, picking starts from the end of March and lasts through October, altogether 20-30 times from the same plants at intervals of seven to ten days. With a longer interval, the quality of the tea will deteriorate.  A skilled woman picker can only gather 600 grams (a little over a pound) of green tea leaves in a day.  The new leaves must be parched in tea cauldrons. This work , which used to be done manually, has been largely mechanized. Top-grade Dragon Well tea, however, still has to be stir-parched by hand, doing only 250 grams every half hour. The tea-cauldrons are heated electrically to a temperature of about 25oC or 74oF. It takes four pounds of fresh leaves to produce one pound of parched tea.  The best Dragon Well tea is gathered several days before Qingming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 when new twigs have just begun to grow and carry "one leaf and a bud." To make one kilogram (2.2 lbs) of finished tea, 60, 000 tender leaves have to be plucked. In the old days Dragon Well tea of this grade was meant solely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it was, therefore, known as "tribute tea".  For the processes of grinding, parching, rolling, shaping and drying other grades of tea various mach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built, turning out about 100 kilograms of finished tea an hour and relieving the workers from much of their drudgery.  China"s Tea-Producing Areas  Tea is produced in vast areas of China from Hainan lsland down in the extreme south to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north, from Tibet in the southwest to Taiwan across the Straits, totalling more than 20 provinces. These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areas:  1) The Jiangnan area: It lies south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and is the most prolific of China"s tea-growing areas. Most of its output is the green variety; some black tea is also produced.  2) The Jiangbei area: This refers to a large area north of the same river, where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2-3 Centigrade degrees lower than in the Jiangnan area. Green tea is the principal variety turned out there, but Shaanxi and Gansu provinces, which are also parts of this area. produce compressed tea for supply to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Northwest.  3) The Southwest area: This embraces Sichuan, Yunnan, Guizhou and Tibet, producing black, green as well as compressed teas. Pu"er tea of Yunnan Province enjoys a good sale in China and abroad.  4) The Lingnan area: This area , consisting of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Guangdong, Guangxi, Fujian and taiwan, produces Wulong tea, which is renown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dvantages of Tea-Drinking  Tea has been one of the daily necessities in China since time immemorial. Countless numbers of people like to have their aftermeal cup of tea.  In summer or warm climate, tea seems to dispel the heat and bring on instant cool together with a feeling of relaxation. For this reason, tea-houses abound in towns and market villages in South China and provide elderly retirees with the locales to meet and chat over a cup of tea.  Medically, the tea leaf contains a number of chemicals, of which 20-30% is tannic acid, known for its anti-inflammatory and germicidal properties. It also contains an alkaloid (5%, mainly caffeine), a stimulant for the nerve centre and the process of metabolism. Tea with the aromatics in it may help resolve meat and fat and thus promote digestion. It is, therefore, of special importance to people who live mainly on meat, like many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A popular proverb among them says, "Rather go without salt for three days than without tea for a single day."  Tea is also rich in various vitamins and, for smokers, it helps to discharge nicotine out of the system. After wining, strong tea may prove to be a sobering pick-me-up.  The above, however, does not go to say that the stronger the tea, the more advantages it will yield. Too much tannic acid will affect the secretion of the gastric juice, irritate the membrane of the stomach and cause indigestion or constipation. Strong tea taken just before bedtime will give rise to occasional insomnia. Constant drinking of over-strong tea may induce heart and blood-pressure disorders in some people, reduce the milk of a breast-feeding mother, and put a brown colour on the teeth of young people. Bu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ward off these undesirable effects: just don"t make your tea too strong.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那么茶文化与品茶艺术有什么关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即是经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吉祥庄严的氛围。   冰心去凡尘   茶,至清至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请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使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纤尘,一干二净。   玉壶养太和   绿茶归于芽茶类,由于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老练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瞬间,使水温降至80℃摆布。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历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不染纤尘的玻璃杯中。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即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写入少量热水,起到润茶的效果。   凤凰三允许   冲破绿茶时也考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唐诗与茶文化的联系   陆羽《茶经》中一首《六羡歌》对茶道道德观作了明确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扬。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诗中对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谓是研究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诗圣杜甫写了三首茶诗,其中《春风啜茗时》成了咏茶的名篇。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一诗,是一首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的五言古诗,歌颂茶的纯洁和功效,寄望人们以茶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誉识茶之人,一生写了50多篇茶诗。在他的多数茶诗中表明了作者“以茶俭德”的高尚情怀。   刘禹锡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细腻生动,堪称茶诗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写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饮茶的闲适之情写得惟妙惟肖,为茶的闲适功能添上了一笔清逸。   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诗《茶》,可以说这首宝塔式茶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为后来茶人所津津乐道。   中唐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把茶比作“禅经”,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理论基础。   茶仙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不仅把茶的审美体验描绘得出神入化,还注入他对生命的总体感悟,表达他的恤民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首被世人广为称颂的饮茶歌。   此外,杜牧、许浑、王建等都有对茶的典型诗作流传于世。   据对《全唐诗》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诗人130多位,总计550多首,纵观唐诗中的茶诗,不难看出,那时候,诗人们已经把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我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启蒙阶段。

茶文化旅游开发方法

  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经济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发展的模式。那么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旅游开发方法   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需要以自身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资金供给状况为依据,同时还需要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情况为参考。以身处高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为例,由于在开发中这里存在着不少显著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在市场定位中应主要聚焦域内游客。但即使定位于域内游客,也需要在动态视角下对旅游项目拓展进行长远规划,并通过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来将域外游客纳入其中。   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   从市场调研中可以感知到,似乎自然资源已难以形成显著的市场差异化,这种自然景观式的开发模式极易模仿与复制,所以需要突出当地的人文元素。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文化,主要从饮食和艺术层面对茶的利用和表现而存在着,而且存在的载体则是当地的村落和农户。这就意味着,在突出人文元素的旅游资源开发下,需要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模式下将当地的村落和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展示平台。   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   在运营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协调作用,政府部门则起到最终的裁定和制度供给的职能。为此,这里需要建立同业协会制度,如茶文化家庭旅游服务业协会、生态茶园观光业协会等。通过以协会为单位来进行关联行业之间的衔接,就能较好的满足旅游项目在打造中的内控要求。以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基金项目,则能起到扶持弱势成员的作用,这种具有共济会特征的公共基金符合农业村落环境的传统。   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确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里就需要针对性的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场需求结构环节;第二,市场目标游客的拓展环节;第三,资金融通环节等。总之,需要以提升资源开发质量为目的,来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茶文化旅游发展方法   合理配置: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路线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路线的规划往往直接决定着旅行的舒适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路线的规划,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制定合理的路线,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每个城市茶文化的特点,才能够利用这些优势打造专属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与茶有关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不同,茶叶的味道也各有千秋。为了凸显当地茶城的特色,我们一定要对当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茶文化旅游路线之前,我们要对茶城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调查,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其次,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删减,当然,这其中涵盖着可能对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项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坏当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之后,我们才能打造一条低碳环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而适度的开发机制也是维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长久发展的前提。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茶文化旅游区的开放程度进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测试,才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优化升级。   主打特色: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中,旅游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茶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标配,成为了带动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必需品。与茶叶有关的药品和保健品业已经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当然,在研发与茶叶相关的新产品中,我们一定要将绿色安全、低碳环保放在首位。因此,在产品的生产环节,我们也要对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在包装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资源的浪费问题,特别是包装纸的运用。践行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使用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茶叶包装,突显旅游产品的茶文化特色。当然,同花哨却毫不实用的包装纸相比,人们更愿意购买环保实用的材料。所以,绿色节能的茶叶包装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还开发了茶文化生态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项目,这些项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题,能够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游玩。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下,有的茶城还将当地的茶叶制成低碳茶饼,不仅方便收藏,更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可见,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专属茶文化特色,更能为游客量身定制专属的旅游路线,为他们留下愉悦环保的旅游体验。   保护底蕴: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内涵   旅游中真正打动人内心的绝不仅仅是美食的诱惑以及别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所赐予的文化优势。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之中,与色彩绚丽的服饰相比,更让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见,文化内涵能够为这个城市建造坚不可摧的城墙。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这些不仅能够牵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以及心灵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强烈的印记,而少数民族自然的生活状态也能够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让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够让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让这些尘封起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被人们熟知,这对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侨香风情,文化圣海,人们在获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获得了心灵上的低碳享受。   贴心服务:营造轻松自由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诟病正是因为大量的被迫消费。强制性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也使得旅游的质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变传统高消费给人带来的感受。在低碳经济的引导下,茶文化旅游应该是轻松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体验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贴心的服务不仅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园美景之中,更让人们不受强制消费的迫害,有了欣赏美景的心情。   立足创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平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媒体中,仅靠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往往不能够让人们全面的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只有亲身进入到当地,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茶文化的韵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应该注重打造自身的专属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强对茶叶质量的监测,打造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注重茶叶食品的开发,为人们献上风味独特的茶餐饮。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够为茶城不断积累名气,也为茶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品牌了解一座城市,这才是茶文化旅游对于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礼。而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才能让人们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体验,才能够让每个人成为城市的发言人。这种力量要比广告强得多,通过亲身经历建立的信赖提升城市形象,从而让茶乡的知名度愈来愈高。

茶文化有那些,潮州功夫茶的泡法

普通人家饮茶,只要知道刮沫,淋罐,烫杯,这几个特别的小门道就可以了,其它地方没那么多讲究。

花茶文化之花茶的制作工艺了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花茶扮演的角色在养生保健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对于这些我们经常饮用的花茶,你知道它们的制作工艺是怎么样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花茶文化中具体去了解一下吧。 高档茶坯,为增加花香浓度,需再窨2~3次,每次窨制工艺与以上基本相同,仅用花量和温度、时间、水分含量等略有不同。 1、提花 在窨花完成的基础上,再用少量鲜花复窨一次,出花后不再复火,经摊凉后即可匀堆装箱,称提花。目的是提高产品香气的鲜灵度。提花用的鲜花,要选择晴天采的朵大饱满的优质花,鲜花的开放度略大些。 2、窨花 经过茶坯鲜花拌和、窨花、通花、出花、烘干等一系列工艺技术处理后即成为花茶,称窨花,或叫一窨花茶、单窨次花茶。有的为提高花香浓度,还需复窨一次,称二窨花茶或双窨花茶。复窨二次的称三窨花茶,依此类推。特种茉莉花茶有六窨一提、七窨一提的。 3、压花 茉莉鲜花经过窨花或提花用过的花渣尚有余香,可以再次利用于中低档茶坯的害花,所以利用花渣进行窨花者,称压花。 压花可除茶叶粗老味。重压花系指增加花渣用量。延长压花时间,也能去除陈味、烟味、日晒味、青涩味等各种异口味。实践证明,轻压花,异味消除少,重压花,异味消除多,其作用是显着的。 压花工艺过程类同鲜花窨花,窨堆要低,窨时可长些,通常在10小时左右,中间必须通花一次。有的地方不通花。但试验证明,压花进行通花比不通花好。 经压花后起花分出的花渣,称残花渣。残花渣另作其它处理,有时处理得好,还可重复利用一次。 4、打底 在窨花或提花时,配用少量第二种鲜花一起窨制,称为打底。目的是调和香型,衬托主导花香,制造优质花茶。 在窨制工艺中,除了要注意选择能衬托花香的茶坯,能产生茶味花香相调谐的香花外,还需注意两种香花的搭配使用,使主导花香有更为鲜浓幽雅之感。如窨制茉莉花茶时,配以1—1.5公斤的白兰鲜花,分次用于窨花和提花,用白兰花的浓郁香味来衬托茉莉花的清香芬芳。也有用珠兰花或袖子花的。 打底鲜花不仅要注意与主导花香相协调,还必须控制用量和用法。如窨制茉莉花茶用白兰花打底,用量过多,或将白兰切碎打底,均会透白兰花香味,俗称“透底”或“透兰”,茉莉透兰反会影响茉莉花茶的身价,不受市场欢迎。因此三级以上茉莉花茶用白兰花打底不可切碎窨制。 窨花打底,要经过复火工艺,使白兰花香味降低,变得柔和一些。鲜花打底,不经复火,容易透兰味。因此生产中白兰花打底,要掌握“窨花多用,提花少用”的原则。

武夷岩茶的岩茶文化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区交流茶文化。武夷山有关人员撰写出版有不少茶书、文章、光盘。主要有《佳茗飘香》、《趣谈武夷茶》、《漫话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盘)等。茶文章主要登载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福建茶叶》等刊物、报纸。由黄贤庚主撰的《武夷茶艺》(18道),经推练演出后,产生良好反响,且经久不衰,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演出,收到很高评价。 大红袍的由来 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另一传说资料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第一道 恭请上座:请客人到上位,主人或侍茶者彻茶、把壶泡茶、斟茶待客。第二道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第三道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第四道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第五道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洁静。第六道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云窝一石刻。<第七道 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第八道 玉液回壶:把冲泡出的茶汤再倒回壶中,以均匀茶汤。第九道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第十道 请品岩茶:请尊贵的客人品尝岩茶、领悟岩韵。 ⑴自然清静的环境美:自古以来品茗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和谐统一。自然清静的环境是品茶者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精神享受。徐渭在其《煎茶七略》中云:“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⑵清轻甘活的水质美:烹茶择水,可谓中国人饮茶的传统。水之于茶,犹如阳光之于万物,玫瑰之于爱情。只有纯洁甘冽的水才能赋予茶以生命,让人们在品赏它的色、香、味、形的同时,对身体起到保健疏导作用。⑶巧夺天工器之美:中国的品茶艺术,最注重韵味和情趣。所以品茗讲究好茶配珍贵茶具。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艺价值,恰如红花绿叶,相映生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对品茗习俗的生动写照,可见茶具在品茗中的地位。⑷高雅温馨的气氛美:品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不仅要求环境美,而且非常重视气氛美。要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气氛,使品茶者进入一个艺术的氛围和崇高的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精神愉悦,体味高雅的品茗情趣。武夷山的茶艺馆中御茶园和茶观在这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⑸妙趣横生的茶艺美:茶艺是以茶为载体,以茶馆或舞台为展示场所,并以古曲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向饮茶人和来宾演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其表现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表演型、待客型、实用型,有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艺(也称功夫茶)、“禅茶”、“三道茶”等等。还有地方特色的茶艺。

这里有茶文化高手么?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肖山等县。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 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称为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信阳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等。在此只简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幼嫩柔匀明亮。金奖惠明:产于浙江云和县。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匀整,苗秀有峰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种烘青,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软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行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中西茶文化差异原因

中国人喝茶,已经可以追溯至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推进下逐渐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饮茶更是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和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而日本则吸收中国茶文化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茶,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文化,所以各国的茶室设计也越来越考究。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东方茶室主要讲究意韵,布置典雅清幽,茶室中的桌椅一般以实木家具较好,也可用竹桌竹椅、藤桌藤椅,颜色淡雅,别具一格。茶室墙上的装饰一般以书画和茶文化摄影作品为宜,在墙壁中也可嵌放古玩文物或民俗文物,但要留有空间,不能堆砌得太满,以致给人有压抑之感。16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在家中兴建茶室。茶室通常设在女主人的卧房或画室,茶桌四周总是环绕着精美的艺术品或大量东方风格的家具及装饰品。贵族们以拥有名茶飨客为荣,以家有高雅茶室、高档茶具和拥有名茶为时髦。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马上会打开漂亮精致的茶叶盒,取出各种茶叶,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任凭他们挑选自己爱好的茶叶,放进瓷制的小茶壶中冲泡,每人一壶。西方茶室后来也随着时间逐渐演变,如今西方茶室一般采用欧式建筑,使用沙发和玻璃桌椅,或者仿制欧洲古典家具,张挂西洋油画,摆设西洋雕塑,增添情调。东西方茶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东方茶具多为陶瓷制品,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器。中国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西式茶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中国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不会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西式茶则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要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东方人喝茶并不一定要求要有茶点,但西方人喝茶常伴有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

东西方的茶室和茶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喝茶,已经可以追溯至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推进下逐渐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饮茶更是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和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而日本则吸收中国茶文化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茶,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文化,所以各国的茶室设计也越来越考究。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 东方茶室主要讲究意韵,布置典雅清幽,茶室中的桌椅一般以实木家具较好,也可用竹桌竹椅、藤桌藤椅,颜色淡雅,别具一格。茶室墙上的装饰一般以书画和茶文化摄影作品为宜,在墙壁中也可嵌放古玩文物或民俗文物,但要留有空间,不能堆砌得太满,以致给人有压抑之感。16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在家中兴建茶室。茶室通常设在女主人的卧房或画室,茶桌四周总是环绕着精美的艺术品或大量东方风格的家具及装饰品。贵族们以拥有名茶飨客为荣,以家有高雅茶室、高档茶具和拥有名茶为时髦。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马上会打开漂亮精致的茶叶盒,取出各种茶叶,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任凭他们挑选自己爱好的茶叶,放进瓷制的小茶壶中冲泡,每人一壶。西方茶室后来也随着时间逐渐演变,如今西方茶室一般采用欧式建筑,使用沙发和玻璃桌椅,或者仿制欧洲古典家具,张挂西洋油画,摆设西洋雕塑,增添情调。东西方茶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东方茶具多为陶瓷制品,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器。中国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西式茶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中国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不会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西式茶则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要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东方人喝茶并不一定要求要有茶点,但西方人喝茶常伴有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

独具特色的青海熬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过在古代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如此,受到地域的影响西部地区是不产茶的,但是日后通过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贸易的不断探索,最终通过条条古道来到了西部地区。从青海穿境而来的茶马古道,使得这里的饮茶之风千年不衰。成为特殊的 青海文化 。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边区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脚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这里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熬茶,是青海人冬天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物品,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   清茶与奶茶   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腻、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茶文化核心问题 什么是茶道?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内容包括:各茶品饮之道和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精神升华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陆羽的《茶经》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并将茶道的两个基本点充分体现出来。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茶具、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中国茶道起源 中国茶道起源于八世纪的中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唐代煎茶道代表人物有陆羽、皎然、卢全、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唐代茶人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品茶修道的思想。 点茶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赵佶、蔡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等。宋代茶人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泡茶道形成于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许次纾、冯可宾、陈继儒、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壶泡、撮泡、工夫茶泡三种形式。并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间万物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气以利万物。 茶道中的“和”表现在:泡茶时,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待客时,表现明礼之伦;饮茶时,表现谦和之礼;品茶时心境表现俭德之礼。 无所不利的修习之路——“静” 儒、释、道三教都以“静”作为修行方法。中国茶道为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延伸出“茶须静品”的理论。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 “怡”字含义深广,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 中国茶道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讲形式,不拘一格。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人对茶道有着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字画要真迹;器具要真木、真竹、真陶、真瓷;还要对人真心真诚;茶事活动要认真,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茶文化丨醉茶知识分享

茶知识分享 “醉茶icon”  “醉茶”通常是因为空腹喝茶、或饮用过浓、过多的茶所致。茶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咖啡碱,它在茶叶中的含量约占2%--5%,具有兴奋大脑神经中枢和促进心脏机能亢进的作用,如饮茶过浓、过多,“茶碱icon”就容易过量。   “醉茶”除了因为咖啡碱的作用外,还因为茶中含大量茶多酚icon,暴饮浓茶会妨碍胃液的正常分泌,影响食物的消化,于是就会出现醉茶的现象。   这时,要立即吃些甜点或者糖果,这些都可以起到解醉的作用。虽然饮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茶。   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7克左右的饮量比较适当,对于患有神经衰弱、失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icon的病人都不宜饮茶,妇女的经期、哺乳期及怀孕期间也不宜饮茶。如要饮茶,可以冲泡的柔和淡些[愉快]

茶文化传播公司的介绍?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之新余知己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余市知己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一群青年茶人的共同努力下缔造。   公司成立以来,矢志以“博大深沉,开放相容”的平和心态,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以“德蕴太和,甘润天下”的远大抱负,专注于凤凰单丛佳茗的振兴与提升;以“鼎汤初沸有朋来”的和合理念,为当代茶人提供完美饮茶的新体验。   从传统与经典中走来,元成将携当代茶文化、茶生活的完美理念,坚持以品牌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复兴古树宋种名茶为己任,引导茶人聆悟“精行俭德”的茶精神,静享“清、静、寂”的禅意生活。   之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福建泉州泉港,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铁观音、武夷巖茶、花茶、西湖龙井等产品的经销批发的私营独资企业。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营的铁观音、武夷巖茶、花茶、西湖龙井畅销消费者市场。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销的铁观音、武夷巖茶、花茶、西湖龙井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华南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之厦门觉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厦门觉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厦门富丽盒包装有限公司旗下的专营茶叶、食品等产品文化包装的企划型文化传播公司。公司立足于富丽盒公司强有力的包装设计资源,在公司战略发展上实现了从产品包装到文化包装的延伸。   觉茶公司立足于拥有10多年茶产业大客户服务经验的富丽盒包装有限公司。是觉茶公司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好地服务茶叶、食品行业的新老客户的重要保障。   觉茶公司经过对国内外茶行业、百余家茶企业及近千家各类企业终端的调查走访,觉茶公司完成了先期的市场调查及理论研究基础工作。通过对各型别企业的模拟服务,制定和完善觉茶服务模式,确保觉茶公司实现精准第一的服务要求。   之大别山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大别山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办公室地址位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中国 浙江 温州市 温州市新城锦绣路伯爵山庄,公司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我公司主要经营农副产品 ; 农副产品,我们有最好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我公司是温州农副产品加工公司行业内知名企业,如果您对我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兴趣,期待您***或者来电咨询。   茶文化的起源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选取唐宋著名茶诗,具体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哪些突出特征

满庭芳·北苑龙团(北宋)黄庭坚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这首词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争相品尝龙团茶的情形,“碾深罗细”是饮茶的一道工序,“如甘露、不染尘凡”则是写茶的品味,“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写茶的形态,美轮美奂,回味无穷。词的下阕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借喝茶抒写夫妻相濡以沫的美好情态,感人至深。

《茶经》《七碗茶诗》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七碗茶诗》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古代茶文化非常盛行,那“以茶代酒”是怎么来的?

因为古代的时候并不是人人都擅长喝酒。而茶叶作为古时候人们餐桌上常有之物。虽然那些不能喝酒的人就会以茶代酒来表示给予对方的尊敬。

中国古代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他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冯敏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 大约在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就有了对茶的认识。最初,我们祖先仅仅是吧茶叶当做药物,《神农本草》中说:“神农尝百草,如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原名)而解之。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创造了“半茶半饮””得制茶和用茶方法,不在直接烧煮鲜叶了。 最早开始饮茶、种茶是在巴蜀地区,饮茶习俗向各地传播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宫廷饮茶也更为经常。茶艺文化的面貌出现,是在是在西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全国流通,并作为食料、药料、饮品、贡品、祭品等被广泛使用。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品。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茶文化英文资料

..............................

信阳茶文化

  信阳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是中国一流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佼佼者。虽有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等,但信阳毛尖一点都不比它们茶。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园面积有80万亩,开采面积70万亩,茶叶总产值8亿多元,社会总收入12亿元以上。  信阳毛尖是所有信阳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丽江茶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种茶、制茶、品茶、存茶

关于泰顺茶文化

  中原茶俗趣谈  中原大地的饮茶习俗别具一格,独具风采。  中原人们把茶分为细茶和粗茶。细茶,即从茶树上采摘的鲜叶,经过加工制成的茶叶。细茶之中,尤以绿茶和红茶最受欢迎。粗茶,则是采集各种树木的叶子、如竹叶、柳叶、枣叶、梨叶等,经过加工后当茶喝,人们称它为粗茶。  中原人朴实厚道,热情诚恳,民间素来有喝茶的习惯,客来敬茶自然是待客之礼,喝茶名目繁多,礼仪也讲究。  招待客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执杯沏茶。为客人沏茶时,即使是干净茶杯,也要有清水再冲洗一下。而在中国南方茶壶内的茶渍是不清洗的,茶渍积成茶垢,茶垢越厚,表明茶壶“有年头了”,茶壶也就越珍贵;洗茶渍是不懂事的表现,广东潮州就把那些好心办坏事的人称为“洗茶渍的”。中原地区恰恰相反,如果客人来家做客,主人用积满茶渍的茶壶和茶杯为客人倒水,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会被客人视为不卫生而引起反感。所以,待客的茶具必须洗涮得干干净净。  河南人平时饮用的绿茶,最多是信阳的毛尖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茶。信阳毛尖常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色彩碧绿,香气馥郁,味道醇厚。唐代时信阳已把茶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对信阳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信阳毛尖茶主要产于信阳的西南崇山峻岭之中,以车云、集云、云雾、天云、云阳和黑龙潭、白龙潭的茶叶最有名,当地人称这几个地方为“五云两潭”。这里山高地势好,一年四季云雾弥漫,故而茶叶香味浓郁,质量上乘。  此茶一年采摘三季,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春茶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秋茶风味别具一格,产量又低,特别珍贵,故而有“秋茶好喝舍不得摘”的说法。民谣有“早茶留着送朋友,晚茶留着敬爹娘”,表现了茶乡人对朋友的诚挚和对爹娘的孝敬。春茶和秋茶为茶中上品,以它作为馈送礼物,确实再合适不过了。  在信阳茶乡,如果客人来到,以茶待客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客人用的茶杯应是透明玻璃杯,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客人在喝茶时,透过茶杯,可以鉴别茶叶的好坏,体会主人待客的诚意。民间用两叶一芽的茶叶做成菊花形状,俗称“菊花茶”。开水冲泡后,膨胀的茶叶似盛开的菊花,形态优美,味道芬芳。但菊花茶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只有贵客临门,主人才大显身手,故而当地有“不是贵客不制花”的说法。  在农村,农民饮用的大多是自制的树叶粗茶。常用的树叶有柳叶、竹吓、柿叶、枣叶、苹果叶、梨叶等。人们把这些叶子采摘收集,用开水焯熟,置阴凉处琼干,称它为“粗茶叶”,一年四季用它来泡水饮用。 人们喜喝粗茶的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民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细茶。二是喝粗茶可以强体健身,如柳叶、竹叶茶可败火去毒,枣叶、苹果叶茶可养肝安神,敛汗化瘀等。  槐豆也是人们常喝的一种茶。每到秋季,槐树叶子发黄落去,树枝上只剩下一团团一簇簇的槐豆荚。人们把它采摘下来,上笼蒸熟,然后晒干。用它当茶叶喝,据说可以养血止血。  另外,人们还用菊花泡茶,疏风清热,健脑安神。用艾叶泡茶,温胃散寒,疏理气血。伤风感冒时,以姜茶祛风发汗。咳嗽时,把白萝卜切成块熬水喝,萝卜茶可以止咳化痰。妇女月经不调,小腹阵痛,喝一些红糖茶,便会调理血脉,止痛活血。若得了便秘,把青菜煮成菜茶,喝下后可通泻肠胃,清热散结。小孩出麻疹高烧不退,有经验的老人会煮上一碗芫荽(香菜)菜,孩子喝过不长时间,就会退烧去热,解表发汗。人们吃热馍时,配上一碗蒸馍用的开水,一顿简单的饭就算吃过了。这种水叫蒸糖菜。家里来了客人,碗里撒把白糖让客人喝,叫作糖茶。夏天,农民下地干活,气候炎热,烧开水时撒把绿豆,这叫绿豆茶,喝了它可以防暑降温,祛热败火。  民间的粗茶形式多体现了劳动群众勤俭持家的精神。粗茶的来源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植物,人们利用它的自然属性,饮茶的同时也达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  ======================================  泰顺黄汤  泰顺黄汤具有外形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特色,是温州黄汤中出类拔萃的佳品,县内则以东溪、五里牌所产最佳。  早在明、清代,曾畅销江南、华北、东北和香港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盛名。黄汤茶采制于清明前后,以选细嫩多毫初展的芽叶,按黄茶的手工制法,经杀青、揉捻、闷堆、干燥等工序精心细制而成,具有外形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特色。品质特点是:香气清芬高锐、茶味甜醇爽口,汤色橙黄鲜明,芽叶细嫩成朵,色泽黄绿光润,条形紧细多毫。  ==================================  《采茶舞曲》采自泰顺  2004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直到2000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拜访了国家一级作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后,才发现原来《采茶舞曲》和泰顺有一段不寻常的渊源。  土房子里诞生《采茶舞曲》  在泰顺县东溪乡政府后面的一所老房子里,退休老教师蔡子英老人正在哼唱着《采茶舞曲》。“歌词写的就是泰顺山区的美丽风光。现在科技发达了,这首歌还被制作成了彩铃呢!”  在蔡子英家的对门,是一幢三层楼的土房。蔡子英带着记者来到这幢楼三楼最右边的一个房间。“40多年前,这里是大队部的办公楼,《采茶舞曲》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蔡子英说,2004年周大风教授回这里的时候,还在这个房间里住了一个晚上。  随后,记者和远在杭州的周大风教授取得了联系。当他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创作《采茶舞曲》的那段往事时,他非常激动,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在泰顺山村里生活、创作的点点滴滴,都“搬”了出来。  1958年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50多人奔赴泰顺山区巡回演出。剧团来到了东溪乡后,周大风就住在东溪乡大队部的办公楼。  泰顺山区盛产茶叶,在演出之余,周大风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丁冬的溪流以及欢声笑语的采茶人,一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周大风被深深地吸引。他想起几年前,有位领导曾经对他说过:“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周大风思考: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否能通过戏曲的形式来反映?  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在房间里一气呵成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他觉得这种形式易于被群众接受。  第二天,周大风找到东溪小学,让该小学的学生排演《采茶舞曲》。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小学生们就会唱这首歌了。“我们拿到《采茶舞曲》的歌谱,哼几句就觉得很好听,也很亲切。”当年东溪小学的老师王存玄回忆,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们开始手舞足蹈,模拟采茶动作,还边唱边跳,舞到校门外的茶蓬中去,到茶山上采起了新茶……  《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周大风一鼓作气,只用了三天时间创作了九场大型越剧《雨前曲》(《采茶舞曲》就是该剧的主题曲)。  周总理亲口改歌词  1958年9月11日,让周大风至今难忘。那晚,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北京长安剧场观看《雨前曲》后,还来到后台与演员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周总理说,《采茶舞曲》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还专门叮嘱周大风:“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周总理建议周大风到梅家坞生活一段时间,“把两句词改好,我要检查的……”  之后,周大风来到梅家坞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一直思考如何才能修改好歌词,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句。  几年后的一天,周大风正在茶园劳动,突然一辆轿车停在身边,走下来的竟然是周总理。他对周大风说:“周大风,你果然来了,词改好没有?”周大风没想到,总理日理万机,却一直关心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和一支歌曲。几年前说的话,竟然一直挂在心上。周大风只好照实说:“歌词改不出来。”总理沉吟了一下说:“你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你看这样改如何?不过只给你参考,你还可再改,改好了重新录音。”  经过周总理的妙笔修改,《采茶舞曲》被唱得愈发顺口,风靡全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生,都能随口哼出几句。  《采茶舞曲》红遍中国后,浙江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都把这首歌作为保留节目,还被灌制了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采茶舞曲》成泰顺县歌  蔡子英的老伴刘珠秀拿出一本旧笔记本,上面有她在48年前抄录的《采茶舞曲》词曲,发黄的纸张上,蓝色圆珠笔记录的歌词已经有些模糊。“当年,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这首歌是老师在一次音乐课上教我们唱的。”2004年4月,周大风教授到泰顺故地重游,让当年那些传唱的小学生们高兴不已。  刘珠秀说,她现在每天都要哼几遍《采茶舞曲》,连儿子、孙子都会唱了,“大儿还特意帮我把这首歌下载到手机上。可是,现在小学的音乐课本上已经没有这首曲子了。”  当年重回泰顺时,周大风教授说过:“泰顺县有那么多的自然、文化资源,又是《采茶舞曲》的诞生之地,泰顺茶叶应该好好地做茶文化的大文章。”  在2005年8月,泰顺县政府与周大风教授协议后,县人大审议通过,《采茶舞曲》被确定为县歌。  可是,曾经为《采茶舞曲》“身世”出过力的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却表示出了他的遗憾,“虽然这首曲子是在泰顺创作的,但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文化优势,推动发展泰顺的茶文化发展。”他认为,泰顺当地政府应利用《采茶舞曲》的影响力和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歌曲的原生态歌手。  如今,周大风教授已经年逾八旬,他告诉记者,他爱喝绿茶,可是平时喝得最多的还是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泰顺名茶“三杯香”。  ===============================  茶会的礼仪  会议、茶会,由于出席人数较多,入场也较集中,一般不采用高杯端茶的方法,而是提前将放有茶叶的高杯摆在桌上,在活动开始前,由服务员用暖瓶直接在桌前往杯中倒水。采用这种方法上水的优点是快捷、便利,但要注意防止出现漏倒空杯的情况。服务员倒过水后,要逐杯加以检查。检查时,可用于触摸一下杯子的外壁,如果是热的,表明已倒过水,如果是凉的,说明漏倒水了,要及时补倒。  续水,一般在活动进行30--40分钟后进行。如果往小茶杯中续茶水,应将一把茶壶茶,经过滤倒入另一把茶壶,然后再续水。倒续水时瓶口要对准杯口,不要把瓶口提得过高,以免溅出杯外。如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或茶几上,要及时用小毛巾擦去。不端下茶杯,而接在桌上或茶几上往杯中倒水、续水,是不符合操作规范的。  在往高杯倒水、续水时,如果不便或没有把握一并将杯子和杯盖拿在左手上,可把杯盖翻放在桌上或茶几上,只是端起高杯来倒水。服务员在倒、续完水后要把杯盖盖上。注意,切不可把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如发现宾客将杯子放在桌面或茶几上,服务员要立即斟换,用托盘至托上,将杯盖盖好。  倒水、续水都应注意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为宾客服务。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茶文化历史攸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不同国家的饮茶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二)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南朝鲜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喜味浓的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三)欧洲各国的饮茶文化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英国人喜欢饮滋味浓郁的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会设置家庭茶室,收集陈设名贵茶具,讲求传统身分和闲情逸致的饮茶风度,以显示英国绅士的气派。 爱尔兰人饮茶之风更甚,为欧洲首位,喜欢味浓的红碎茶。 荷兰是西欧最早饮茶的国家。菜汤放糖,多饮袭泡红茶和香味茶。 西欧的其他国家也都习饮高档红茶和甜式调味红茶,青年人则多喜欢香味茶。 (四)美州国家的茶文化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五)非洲国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